,西起汉水源头汉中郡,南至汉水入江处的襄阳郡。
一条汉水,将房州六郡紧密相连,连通成一个整体,州内依靠汉水,往来便利……”
……
李丰说完后,诸葛亮嘴角含笑,徐徐言道:“文澜啊,谋划此策者,不是别人,正是陛下。”
李丰闻言,满是震惊,钦佩道:
“此等深谋远虑之策,非有洞察古今之智、经纬天地之才不能想出。
陛下高瞻远瞩,这份眼光与先见,古之贤君亦难以企及,有陛下这样的明主,是我等臣子之幸!”
刘禅笑着点头道:“文澜,别的就不说了。
朕唤你前来南阳,就一件事,朕有意让你担任房州刺史,不知你可愿意?”
李丰微微发颤,不敢置信道:“啊……陛下此话当真?”
“自然是真,但在任命之前,朕要考考你。”
李丰神色一凛,“陛下请说。”
刘禅指了指舆图,问道:“依你之见,这房州的刺史府,该设置在哪个地方?或者说,房州治所,该设在哪座城?”
刘禅虽对李丰有信心,但一个小小的考验,还是免不了的。
刘禅心中早有答案。
他只希望李丰不要犯糊涂,别告诉他房州刺史府应设在宛城或者襄阳就行。
此二城虽庞大且繁华,但从其位置上来说,不适合作为“房州”
治所。
……
李丰凝视舆图,沉思良久后,有条不紊回道:“陛下,臣以为,房州刺史府该设在上庸郡的上庸县。”
闻言,刘禅惊喜,李丰果然有点东西。
如此短的时间,便找到了正确答案。
“哦?为何?可否详细说来?”
“禀陛下,臣觉得最重要的一点,乃是上庸处于房州的中心位置,又位居汉水中游,它可成为连接房州东西的枢纽……其西可沿汉水而上抵达汉中,其东能顺汉水而下连通南阳、襄阳等地……”
“其二,上庸作为东三郡最大的城池,虽比不上宛城、襄阳的繁华,但城墙、官署、仓储等基础条件已经具备。”
“其三,上庸不仅有不少可耕之田,且周边群山蕴藏铜、铁矿产,皆为朝廷战略物资,并且水路交通也极为便利,极具发展潜力。”
“将刺史府设在此处,不仅便于刺史府管理,且可使原本最贫穷的东三郡迎来发展,进而推动整个房州的兴盛。”
……
刘禅听完李丰条理清晰、鞭辟入里的分析,脸上的笑意愈发浓郁。
他满意颔首道:“文澜啊,丞相果然没有看错你!
有此才学,也不枉丞相用性命担保,举荐你担任房州刺史。”
李丰听闻,震惊道:“什么!
丞相竟用性命为臣担保?”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